策划书网>工作>项目策划书>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

时间:2024-05-27 13:29:04 项目策划书 我要投稿

(优)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9篇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1

  按照《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重要部署责任分工方案》(眉委办〔2018〕3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一个口号:竹艺天下·恋城青神。

  紧紧抓住一个“恋”字,贯穿城市始终,凸显青神个性,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岷江恋城、天府恋城、东方恋城。同时,“恋”与产业紧密相连,把“恋”字作为青神独特的产业资源,作为青神独特的文旅休闲载体,定格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特质,有相关性、唯一性和震撼性。

  一个定位:项目依托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及外部优势,打造以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养生产业、体育产业为支撑的休闲旅游带!

  一个目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打造四川省水上休闲旅游黄金游线和旅游强县!

  面向成都,背靠乐山,融入大成都休闲度假区和大峨眉旅游度假区。争取实现:一年夯实旅游基础,三年打造大峨眉旅游圈、成绵乐旅游带重要节点,五年建成岷江流域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成功创建省文化旅游特色县。

  一个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岷江旅游经济带为统揽,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突出文旅为主、农旅工旅为辅,推动旅游全面发展。

  一条路径:水是青神的根,文是青神的魂,竹是青神的形。

  要做好“水、文、竹”三篇文章,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突出青神旅游四大元素,即“溯源、初恋、听竹、戏水”

  一个布局:围绕“一带两路、拥江发展、一心一环、多点支撑”发展战略,部署全县旅游总体空间格局。

  (二)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xx年,青神岷江休闲旅游带初具规模,成为四川省休闲度假的黄金游线。将竹艺小镇、汉阳古镇、橘香渔歌、中岩景区打造成为青神龙头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长期目标:到20xx年,将青神岷江旅游经济带打造成为四川省内全域旅游的典范。城南半岛、虎渡溪旅游综合体初具规模,显著提升青神县城城市化水平;全面完成一乡一品,一镇一产业的发展目标,实现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旅游业科学发展。抓实已编制完成的青神县旅游发展规划,竹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江湾神木园、红色西山、汉阳水府、白果乡甘家沟村等10个旅游规划。积极推进正在编制的岷江旅游经济带规划、中岩风景区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高台沙溪河流域乡村旅游规划,“青神老八景”保护和恢复规划等。

  (二)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亮点。以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为载体,以南城镇南沟村、白果乡甘家沟村、西龙镇万沟村、瑞峰镇中岩村、汉阳镇新路村、高台乡百家池村为重点,依托“两水一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甘家沟椪香园、万沟茶语原乡、汉阳湖忆村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大力推进竹艺小镇、橘香渔歌、斑布小镇项目的规划建设,力争打造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投入为基础,不断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咨询点、旅游厕所、标识标牌、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与四川旅游学院开展战略合作,面向乡镇、村组干部、旅游经营业主开展乡村旅游主体培训,拓展发展思路,激发创业激情,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探索农民合作社、共享农庄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者;大力推进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俗等品牌创建。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引进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整合力量。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全域旅游”的发格局。县委、县政府做好战略层面的规划定位、操作层面方面的指挥协调、氛围营造方面的宣传发动;各职能部门制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强化行业监管指导;重点项目所在地乡镇加强宣传,做好群众工作,带头支持旅游项目建设。

  (三)强化措施。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年度预算;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好龙头旅游项目;建立旅游、工商、安监、公安、交通、食药监等部门统一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县旅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2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做大做强我县“养生太谷”旅游品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突出特色、市场主导、多元发展、管理规范”的总体要求,集聚我县中医药产业优势,传承我县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推进旅游与中医药的融合发展,开创我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模式,打造“养生太谷”旅游目的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朝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各企业主体要积极挖掘潜力,在生产经营的同时瞄准旅游市场,延伸企业经营链条。县政府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在土地、资金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供给,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各企业要围绕“养生太谷”旅游品牌,做好中医药传统文化,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加大中医药健康旅游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扩大我县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大做强“养生太谷”旅游品牌。

  加强管理,规范发展,提升我县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旅游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我县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xx年,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初步构建起我县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到20xx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3%,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3亿元;在全县建成以广誉远国药、国新晋药、黄河中药、孟母文化养生园、美宝养生园为主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四、重点任务

  (一)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

  发挥中医药优势,使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中医药美容保健旅游、中医药会展节庆旅游、中医药购物旅游、传统医疗体育旅游及中医药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以提供高端中医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医疗旅游产品。鼓励旅行社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及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

  (二)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各级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一批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发掘我县传统中医药文化内涵,举办全国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议、论坛和节庆活动,增强宣传效果,全力打造“养生太谷”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三)壮大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壮大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鼓励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建设,修复广誉远老字号名店以及名胜古迹、博物馆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加快中医药健康餐饮开发,促进住宿与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的结合,加快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

  (四)开拓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

  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宣传推广,旅游部门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我县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提高中医药健康旅游吸引力。加强旅行社与医药企业的联系,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增加客源,共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

  (五)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队伍

  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外语、旅游、中医药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企业和实用人才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培养涉外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营销、策划、创意人才,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队伍。

  (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公共服务

  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化发展,建立包括档案信息、医疗保险、旅游保险、多语种咨询解答、预约管理等功能在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把所有资源单位、旅行社纳入统一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后续跟踪服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满足游客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由分管旅游和医药卫生的.副县长具体负责实施,旅游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合作,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推进旅游与中医药的融合发展。要紧盯项目,跟踪指导,帮扶企业发展,要及时分析研判发展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协调服务,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扶持

  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引导政策,出台有利于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政策。逐步增加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扶持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资。

  (三)规范行业管理

  旅游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部门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的行业标准,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管,维护消费者利益,引导市场公平竞争。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3

  为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气候、良好的生态、丰富的物种、多元的文化、特殊的区位等综合优势,抢抓国家和省加快推进养生、医药、医疗、养老、运动、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重大机遇,积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建设六盘水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决策部署,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旅游业与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着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四个价值”最大化,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驱动,将六盘水建设成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户外运动中心、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综合健康养生基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市州的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道路。

  (二)基本内涵

  六盘水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上清洁生产、节能低碳、生态环保、循环高效;业态上运动休闲、避暑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设施上功能完善、人本智慧、方便快捷、安全规范;服务上热情周到、真诚礼貌、文明卫生、诚实守信;环境上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

  (三)发展布局

  全市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为“一轴两路三城四带五组团”。“一轴”即以北盘江为轴,从毛口延伸至乌蒙大草原。“两路”即六安城际铁路和水盘城际铁路。“三城”即市中心城区、盘县县城和六枝特区县城。“四带”即沿主要公路干线,打造都香高速(落别至梅花山)、水黄公路(郎岱至野玉海)、水盘兴高速(玉舍至新民)、沪昆高速(英武至胜境关)4条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带。“五组团”:即牂牁江组团(牂牁江、廻龙溪、月亮河、梭戛生态博物馆等),乌蒙大草原组团(乌蒙大草原、娘娘山、哒啦仙谷、妥乐古银杏、丹霞山等),野玉海组团(野鸡坪、玉舍森林公园、海坪旅游小镇等),梅花山组团(梅花山、明湖湿地公园、三池三湖等),韭菜坪组团(韭菜坪、大河农旅景区、月照养生谷等)。

  (四)工作目标

  到20xx年,力争全市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实现游客接待18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70亿元以上。

  二、加快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七大”产业发展

  (一)山地大健康养生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紫外辐射适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农产品有机质含量高、温泉资源丰富、天然大空调、大氧吧等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健康养生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妥乐古银杏、月照养生谷、青山红豆杉养生园、罗咪期铭镓养生园、胜境温泉、廻龙溪温泉、落别龙井温泉、娘娘山温泉、百车河温泉、野钟温泉、新民温泉、5大国家森林和湿地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山地养生主题乡村酒店(客栈)、农庄、百草园、体验园、生态产品保健基地及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农业“3155工程”,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茶叶、刺梨、银杏、红豆杉、核桃、魔芋、小黄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保健食品、保健品和旅游商品。到20xx年,力争全市健康养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建设2个以上省级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市级养生项目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山地大健康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适宜生物生长的气候优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势,积极推进医药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医药、保健、养生等健康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黄精、红豆杉、丹参等地道特色优势大宗药材和天麻、三七、石斛等名贵中药材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及药浴、按摩保健、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健康服务业;大力开发刺梨、红心猕猴桃、苦荞、姜茶等健康保健品,研发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滋补养生药膳、药酒、药茶等药食产品;大力培育六枝宜枝魔芋、盘县天刺力、红豆制药、水城姜业等一批养生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宏奇、三特、金大元等龙头医药企业;加快推进梅花山、沙淤、妥乐、月照等滋补养生基地、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园区、中医药名村镇建设,打造一批医药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积极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城市。到20xx年,力争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培育5亿元医药企业1个以上,1亿元医药企业2个以上;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扶贫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生态旅游委、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山地大健康医疗产业

  充分发挥三级综合医院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医疗旅游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凉都医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等重点卫生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中国凉都”旅游目的地就医条件;积极发展集基本医疗与养老、健康服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特色医疗机构;建立完善商业保险与医疗产业合作机制,积极开发医疗健康商业保险,做大旅游健康服务产业。到20xx年,力争全市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77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17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2、65人以上。(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政府金融办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山地大健康养老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冬季低海拔河谷地带温暖的立体气候优势,良好的生态植被优势、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环境等优势,积极推进养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避暑避寒、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六盘水休闲旅游避暑生态养生苑、梅花山养老中心、青山红豆杉生态养生园、月照养生谷、红桥高端养老中心、廻龙溪温泉度假区养老公寓等一批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养老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商业保险等服务。到20xx年,力争全市养老床位数达2万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以上,初步构建特征明显的养老旅游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五)山地大健康运动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康体运动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玉舍、梅花山、坡上草原等冰雪运动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中国南方冰雪基地;加快推进老王山国家聚合式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示范基地、野玉海国际山地运动基地、乌蒙山山地康体运动基地、韭菜坪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娘娘山山地户外运动基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山地运动基地、黄果树瀑布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地运动基地、牂牁江户外运动基地等康体运动基地建设;继续举办好夏季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赛、滑翔伞邀请赛,积极策划举办汽车拉力赛、单绳攀爬(SRT)赛、摩托车场地越野赛、攀岩挑战赛、龙舟赛、野钓大赛、露营大会等特色户外旅游赛事活动。力争到20xx年,运动旅游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冰雪旅游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六)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丰富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山地运动、乡野体验、民族民间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山地旅游新兴业态,着力构建现代都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四位一体”的山地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百车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乌蒙大草原景区、妥乐古银杏景区、韭菜坪景区、野钟景区(含野钟大峡谷、红岩温泉、花嘎天坑)、营盘景区(含九归大峡谷、乌蒙大地缝、牛棚梁子、哈青峰林)、火铺杜鹃景区、新民景区(新民温泉、梯田、羊圈化石群)、哒啦仙谷农旅景区、娘娘山农旅景区、郎岱农旅景区、大用农旅景区、落别农旅景区、大河农旅景区、米箩农旅景区、水城古镇(含贵州三线博物馆)、三池三湖、仡佬镇等重点旅游综合体建设,着力完善景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打造推出特色一批传统村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加快推进盘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到20xx年,力争全市打造5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农旅景区、30个特色旅游乡镇、80个美丽乡村和900户农家乐(乡村旅舍、精品客栈)。(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七)山地大健康研学产业

  充分发挥六盘水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大型公共设施、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教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新业态;积极策划举办国内国际重大山地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等学术研讨、节会活动。加快推进野玉海、梅花山、韭菜坪、娘娘山、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等夏令营、冬令营基地建设,加快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凉都国学馆、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等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快市科技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植物园、农耕院、重点企业(园区)科研基地、民族(苗、彝、布依、白)文化园、盘县丹霞山、盘县大洞、羊圈鱼龙化石、梭嘎民俗生态博物馆等研修旅行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研修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商务粮食局、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着力构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七大”支撑体系

  (一)山地大健康旅游线路体系。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着力构建现代都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山地大健康旅游线路体系。

  北盘江水域:重点打造牂牁、野钟、龙场、营盘、普古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木城、鲁嘎、扁朝、格支、天门、龙场、舍烹、中兴、新场、牛场、龙河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牂牁江、北盘江野钟景区、营盘景区、娘娘山农旅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都香高速(六盘水境内段):重点打造落别、大用、岩脚、梭嘎、陡箐、月照、大河、大湾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牛角、抵耳、水塘、木贡、高兴、土发、猴儿关、双洞、大箐、高炉、海嘎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洒耳景区、大用农旅景区、廻龙溪景区、梭嘎景区、月照养生谷、大河农旅景区、梅花山国际休闲度假区、韭菜坪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水黄公路:重点打造月亮河、郎岱、牂牁、猴场、蟠龙、米萝、玉舍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补雨、阿乐、木城、鲁番、扁朝、补那、法那、裸么、俄嘎、海坪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月亮河景区、郎岱农旅景区、牂牁江景区、百车河景区、米萝农旅景区、野玉海山地度假区等旅游综合体。

  水盘兴高速:重点打造玉舍、发耳、营盘、乌蒙、坪地、机场坪、双凤、丹霞、竹海、大山、普田、新民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转山、双井、高峰、坡上、小树林、岩脚、鄢官、水塘、黑土坡、乐民、羊圈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营盘景区、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丹霞山、老厂竹海、新民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沪昆高速(盘县境内段):重点打造英武、刘官、淤泥、石桥、胜境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麻郎垤、岩博、妥乐、沙淤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胜境(刘官)温泉、盘州古城、妥乐古银杏、沙淤农旅景区等旅游综合体。

  机场高速:重点打造月照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金竹林、尖山坡、小屯、沙包、大坝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月照养生谷等旅游综合体。

  六安城际铁路:重点打造大用、新窑、关寨、陡箐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斗篷、岱港、黑晒、茶山、补林、上云盘、土发、猴儿关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大用农旅景区、陡箐土发“音画食尚·东关E寨”等旅游综合体。

  水盘城际铁路:重点打造坪寨、都格、乌蒙、鸡场坪等特色乡镇;重点推进沿线可视范围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发野玉海、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等旅游综合体。

  (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

  (二)山地大健康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按照“十三五”交通规划布局,加快“快旅慢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到20xx年,力争重点交通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0公里,建成旅游公路250公里,“快旅慢游”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航空:重点加快推进盘县机场和乌蒙大草原、野玉海、梅花山、韭菜坪、牂牁江等景区的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铁路:重点加快推进沪昆客专境内段、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六盘水至盘县城际铁路等快速铁路建设。

  公路:重点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六(盘水)威(宁)高速、纳(雍)六(枝)晴(隆)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毛口至坪地、岩脚至梭嘎等一批旅游公路建设;推进主干道至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旅游公路建设。

  交通服务设施:重点加快推进三个主城区(各1个)智慧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换乘站点建设(三类设施四县区均不少于10个);推进自驾车营地和房车营地建设;推进三个主城区旅游交通标识、公路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旅游交通标识的建设完善;依托公路加油站站点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功能。

  交通运输服务:重点加快推进旅游汽车租赁服务公司建设;开通三个主城区至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旅游客运专线;开通或加密六盘水至北京、上海、广州、海南、昆明、重庆、武汉、长沙等主要客源城市航线。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月照机场公司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山地大健康旅游食宿服务体系。按照体系化、特色化、规范化、体验化的要求,加快现代都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四个层次”的餐饮住宿设施建设。到20xx年,力争新增旅游床位数4万张以上。

  主城区:结合旅游开发实际,重点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星级饭店、精品连锁酒店、产权酒店、第二居所等旅游住宿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综合街区、社区、别院等休闲旅游地产。

  特色乡镇: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型酒店、精品客栈、青年旅舍、分时度假酒店、养老公寓和特色美食店。

  美丽乡村:重点规划建设农家乐、乡村旅舍和精品客栈。开发地方特色餐饮,重点开发黔菜系列、风味小吃和保健食品,开展特色经营,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快餐配送和连锁餐馆。

  旅游综合体: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如牂牁江游轮及水上居所、梅花山冰雪、韭菜坪石林、乌蒙大草原帐篷、野玉海房车、娘娘山树屋、妥乐银杏舍屋、廻龙溪温泉、野钟悬崖、月照洞穴等度假酒店、主题酒店、企业庄园和餐饮综合体、生态餐厅、养生主题餐馆。

  (牵头单位:市商务粮食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山地大健康旅游娱乐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六盘水夜郎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健康文化、农耕文化、城市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山地大健康旅游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建设。

  主城区:积极利用建成的体育场馆、文化馆、影剧院、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推进主城区大型游乐场建设,开发荷城古城、水城河景观带类型多样的娱乐消费项目。

  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结合实际开发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健康文化等特色的娱乐项目、演艺项目、体验项目,加快娱乐场地设施建设。

  (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民宗委、市规划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五)山地大健康旅游商品购物体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旅游开发布局,切实加快山地大健康旅游商品开发及专业卖场建设。到20xx年,力争旅游商品生产总值达25亿元,旅游商品的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5%左右。

  旅游商品: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开发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旅游工艺品,推进旅游工艺品规模化和产业化,鼓励发展旅游商品专业村和专业户;突出山地特色,重点开发盘县火腿、天刺力、红心猕猴桃、蓝莓、核桃、茶叶、生姜、苦荞、酒业、玄武岩矿泉水等旅游特色食(饮)品。

  旅游商品卖场:三个主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街区、旅游商品超市、旅游商品电商平台的规划建设;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区、超市、商铺及电商平台。

  (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粮食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农委、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六)山地大健康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大力培育旅游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等主体,切实壮大旅游企业数量和规模。

  投资开发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市县两级旅文投公司,组建一批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建设子公司,积极参与全市旅游开发和重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野玉海、牂牁江、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韭菜坪、百车河等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景区公司治理结构,做活、做实、做大景区开发经营主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上市公司、集团公司、连锁企业、品牌加盟商等客商参与我市景区开发、食宿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服务主体:加快引进一批“全国百强社”到六盘水设立分社;鼓励市内旅行社兼并重组和联合经营,组建旅游联盟、旅行社超市、旅行社电商等新型旅游服务组织;加快重点景区、宾馆、车站、商场等场所的旅行咨询服务分支机构建设;加快重点客源市场旅游咨询宣传服务机构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壮大以旅行社为重点的旅游中间服务组织。

  (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投资促进局、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七)山地大健康旅游生态环境体系。围绕“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目标,加快构建山地大健康旅游生态环境体系。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禁(限)区划定;强化主要公路、铁路、城镇、园区、景区周边的植被景观建设和“整脏治乱”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文明诚信单位(村镇、街道、社区、景区、酒店、旅行社、交通等)示范创建,努力打造“三乡·五园”八张国家级生态名片,建设绿色凉都。(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局、市文明办;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旅游委、市农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全体会议或专题工作会议,对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和处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情况的跟踪、督促和调度,定期将调度情况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领导。(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二)政策保障。优先推进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七大产业”的工商、税务、组织机构代码“三证合一”及联审办理,推进简政放权,规范和下放审批权限,全面清理收费项目,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养生、医药、医疗、养老、农业、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七大产业”和“七大体系”提供用地指标、招商引资、贷款融资、人事待遇等方面的强有力政策保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的投入,建立市县两级财政直接投入增长机制。(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三)统计保障。建立以“七大产业”、“七大体系”主管牵头部门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覆盖市、县的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统计网络;完善“七大产业”、“七大体系”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市统计局;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人才保障。实施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七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六盘水市师范学院及六盘水职院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设置,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专业人才,有计划地选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饭店、旅行社等管理服务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旅游委、市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五)宣传保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和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加大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对外营销力度,市、县(特区、区)每年均组织不少于4次赴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媒介全方位、大力度宣传“中国凉都”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品牌,扩大六盘水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牵头单位: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六)监督保障。各县(特区、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和市直责任部门要尽快组建工作专班,认真制定落实工作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市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城市建设,尤其是“七大产业”、“七大体系”发展工作的检查指导,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牵头组织开展联合督查,督查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负面清单管理内容之一。(牵头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生态旅游委;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4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xx〕11号),结合宣城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定位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统揽,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抢抓国家、省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机遇,依托我市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配套的产业支持,打造“健康宣城、养生福地”城市名片,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健康旅游等健康服务产业。到20xx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产业总规模达到300亿元左右,建成“长三角”以至华东地区知名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目的地、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孵化和集聚发展城市、打造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发展重点

  (一)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孵化和集聚发展城市。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康复、调理、养生等方面的优势,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着力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孵化和集聚发展城市。

  大力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宣城市中医医院、郎溪县中医医院、广德县中医医院、宁国市中医医院、旌德县中医医院新建工程。推动宣城市中医院创建为三级中医医院,泾县中医医院创建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推动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全市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设有“中医堂”,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8个以上和市级重点专科30个以上。(市卫生局、各县市区政府等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利用资源优势,支持开发中医诊疗、康复理疗、养生保健等医疗器械和设备。(市食药监局、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市商务局等负责)积极引进省外优势品牌,优化中药产品结构,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成,参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开发,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宣城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市发改委、市食药监局、市卫生局、市招商局、市商务局等负责)扩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规模,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按照基地化布局、标准化建设、道地化种植的原则,重点打造宣木瓜、宁钱胡、太子参、灵芝等道地药材的基地化种植。(市农委、市食药监局、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市商务局等负责)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食药监局和省农委支持,培育1-2个产值超3亿元的规模型、带动型、引领型中成药加工龙头产业集群,打造2-3个销售超亿元的知名产品。广泛招商引资,催生和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中成药和保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在健康产业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市食药监局、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规划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负责)

  打造“一园一街一基地”工程。大力发挥我市新安医学和地方中药材特色优势,在宣城城区规划建设“一园一街一基地”工程。到20xx年,依托国家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药械健康产业园和精方骨科用药产业园,争取同仁堂等知名企业落户发展,加大中成药开发利用和中药材电子商务等健康养生产业培育孵化,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产融园”;(市发改委、市食药监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规划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负责。)鼓励名老中医开设国医堂、国药堂、艾灸堂和养生堂等,规划并建成以传统中医、药膳、药浴、艾灸、火罐、中药养颜美容等中医药传统技术为特色的'“中医药健康养生体验一条街”;(市规划局、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等负责)通过建设新安医学展示馆、中医药文化广场和中药植物园等项目,创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规划局、市建委等负责)

  (二)打造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以中医药健康养生为主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养生系统工程和提高健康养生养老专业化发展水平,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示范区。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养生工程。积极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和中医康复疗法。全市中医医院均设置“治未病”中心,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体质辨识、中药调护、保健品消费指导等多样化服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支付范围,促进针灸、推拿等特色中医医疗康复保健服务业健康发展。(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等负责)

  提高健康养生养老专业化发展水平。贯彻执行《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宣政秘[20xx]314号),制定发展健康养生养老规划,以健康养老、休闲养生为重点,在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积极打造特色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区,带动全市县域健康养生养老事业发展。发展中医养生、保健、药膳,积极打造养生养老基地。到20xx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45张;融入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符合标准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卫生局等负责)

  (三)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宣城优越的生态优势,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依据《宣城市美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概念性规划》,积极发展以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促进健康服务产业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把我市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将健康养生与文房四宝、诗词文化等体育文化旅游特色相结合,充分依托中国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举办健康养生旅游文化节。重点依托夏渡森林公园、中国鳄鱼湖景区等景区,打造城南近郊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依托桃花潭风景名胜区、查济古建筑群景区、太平湖景区等自然山水条件,结合皖南文房四宝文化资源和新四军军部红色旅游资源,建立大桃花潭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示范园区。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健康”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打造一批包括漂流、探险、攀岩、自行车、水上运动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等负责)

  (四)加快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按照专业化、规范化、差异化的方向,大力发展医学整形美容、康复护理、健康咨询、心理辅导、体育健身、人才培训等健康服务。

  大力发展医学整形美容。依托宛陵湖优越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在周边规划建设以医学整形、医学美容为主的医学整形美容园区,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学整形美容医院,中外合资投资新建一所二级以上美容整形医院,把医学整形美容园区打造成华东地区设备最先进、技术最领先、项目最齐全的高端医学整形美容中心。(市卫生局、市规划局、市人社局等负责)

  加强康复护理医疗服务。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各种康复医疗资源,逐步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服务、残疾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职能,支持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1—2所二级以上康复护理医院。建立康复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提升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市卫生局、市规划局、市人社局等负责)

  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开展疾病预防、检后跟踪干预等服务,开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培育2-3所提供心理咨询、母婴照料等服务的大型专业服务机构(市卫生局、市人社局等负责)

  发展全民体育健身。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健身培训,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步伐,每个县市均建有1个室内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到20xx年,建成中心城市“10-15分钟健身圈”,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体育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群众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市教体局、市发改委等负责)

  建设健康养生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宣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健康养生管理学院,开设养生保健、中医健康管理、医养旅游、养老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亚健康调理等专业,填补国内健康养生相关专业空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宣州区政府、市教体局、市发改委等负责)积极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设立分院、开展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等形式,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人才培训基地。(市卫生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等负责)同时,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康旅游引导员等从业人员。(市教体局、市发改委等负责)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市卫生局、市人社局等负责)

  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机构。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和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建立第三方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医学检验、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服务外包。完善医药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第三方服务质量认证和监管。(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市食药监局等负责)

  三、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问题协调。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个精品”的要求,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考评。建立“联席会议”、“定时通报”、“限时办结”、“台账管理”等制度,以畅通高效的制度机制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加速发展。

  (二)争取政策支持。编制我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运用国家、省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等专项资金,在重大项目立项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促进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沟通和合作,批准并指导我市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孵化和集聚发展城市。

  (三)推动项目建设。加大健康服务业产业领域开放力度,着眼宣城健康服务业产业市场需求,采取培内与引外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建设高端健康服务业产业项目。建立宣城市健康服务业产业重点项目认定制度,完善市重点服务业产业项目库,每年筛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健康服务业产业项目重点培育。加强重点项目推进,简化审批程序,营造良好建设环境,为促进健康服务业产业提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保障医疗等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将健康服务业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安排健康服务业产业项目用地空间,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各地、各部门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抓好贯彻落实。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5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来青阳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青阳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精神,聚焦当前旅游发展“有点无线、有点无面”的短板,杨田镇将结合实际,抓住特色,主动作为,结合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好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定位

  围绕“农耕小镇—山水杨田”主题,立足杨田镇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按照“一轴两翼三线”(一轴即G330国道为生态旅游大道,两翼即以仙隐山、广德口水库区域发展康养度假项目和以力进生态农业为代表的G330国道以东发展高端休闲观光农业,三线即以杨朱线(杨田—朱备)、杨酉线(杨田—酉华)、青泾线(青阳—泾县)东堡段这三条公路沿线发展农旅养生项目)。)布局杨田旅游项目,深挖资源,积极谋划布局发展康养健身、休闲、生态之旅等旅游业态。

  二、工作举措

  (一)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

  一是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健康养生理念以及现代健康理论,以杨田镇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结合旅游全域化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生态、气候、环境、文化等健康养生资源,20xx年,杨田镇包装储备大农业大健康大旅游项目50个,深度编制推介九曲湖旅游综合体、涧泉田园综合体、九甲里艺术村等三个农旅项目。积极推进大云房车文旅综合体项目、力进生态农业等已落地项目的建设工作、九曲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杨岭田园综合体项目方案设计。未来三年,将围绕九华山,引进新业态,错位补位发展杨田旅游,积极对接中国保利、中合万家、华昌控股、中交建等大公司洽谈合作意向。

  二是精心谋划、科学布局,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的健康产业基地。以青泾公路沿线在上下东堡、涧泉、黄泥等村,发展健康休闲农业、现代观光果园和养生度假产业。以五梅村为主依托中药种植产业的基础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深入挖掘中药养生特色,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的中药材加工、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的中药康养基地。以G330国道沿线在仙梅、缑山、杨田、东南等村规划建设集生产、旅游、示范、科教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以现有东堡食品产业园为基础在G330国道及G3高速之间规划建设集研发、加工、展示、贸易为一体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园。

  三是因地制宜,围绕绿色健康种植业、生态健康养殖业和健康休闲农业等,加快建设一批品牌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特色名优名品。组织镇内农特企业申报生产工艺非遗(石磨麻油、葛粉加工、黄精丸加工),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目前已开发黄精粉丝、葛粉丝产品并审定生产标准),鼓励御九华等相关企业挖掘展示黄精、葛粉、粉丝、小菜等产品制作文化。重点推动地藏黄精、涧泉葛粉、九华白甜瓜等“三品一标”农特产品。20xx年,完成6家市、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规范化建设。20xx年前,完成10家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推进试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制度”。

  (二)完善投入机制,巩固项目建设

  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交通干线旅游服务设施建设。20xx年前,杨田镇将不受任务数限制,应改尽改,9个村全部实行改厕整村推进。现有旅游公厕已全部移交劲旅公司管理,家风馆旅游公厕已挂牌三星级。20xx年,新建三星级旅游公厕一所,G330线对外开放公厕三所,同时进一步完善九甲里和黄泥旅游驿站,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旅游厕所由“建”向“管”转变。

  二是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镇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谋划布局旅游项目,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

  (三)创新营销模式,编制精品线路

  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积极参加旅游资源推介、旅游商品展销、农特产品展销会等各类大型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将互联网、户外、车体、宣传品、纪念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开展宣传。二要积极参加“青山之阳·九华原乡旅游季”系列活动,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编制旅游精品线路。一是着力打造精品项目点,争取纳入市、县级精品旅游路线;二是依托“一轴两翼三线”旅游布局,结合杨田镇康养度假项目、农旅养生项目、美丽乡村等,着力打造一条杨田康养旅游精品路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顺利推进,成立杨田镇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协调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形成部门分工分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理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项目服务。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力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强化工作调度,积极协调服务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三)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接知名国企、央企、上市公司,高质量引进有理念有实力的文旅企业,推动杨田镇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6

  为大力发展健康旅游,振兴发展新经济,满足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要,提升全市人民幸福指数,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根据省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有关重大决策部署,依托我市健康服务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打造和延伸产业链,开发健康旅游产品,大力促进健康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强化政府在健康旅游体制建设、标准规范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健康和旅游纵深融合,营造良好的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2、立足本地、创新发展。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发挥现有健康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化健康旅游服务,创新发展方式,扩大辐射范围,提升联接能力,构建具有吉安地域特色的健康旅游发展机制和经营模式。

  3、交流合作、开放共赢。积极融入省内外区域合作,借鉴省内外优秀经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我市健康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升我市健康旅游机构在省内外的综合竞争力。

  4、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布局,选择我市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健康旅游试点,积极探索健康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形式及路径,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健康旅游有序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xx年,逐步开展健康旅游示范项目、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配合省里做好“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建设,开发一批蕴含吉安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加快吉安健康旅游特色品牌建设,夯实我市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紧密结合。

  到20xx年,全市健康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健康旅游产业布局合理,健康旅游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多层次、多业态的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健康旅游市场运行和保障机制基本健全,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将吉安作为健康旅游目的地,产业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

  二、提升健康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四)发展和丰富健康旅游产品

  依托我市现有医疗健康和旅游资源,重点突出各地具有吉安特色的系列产品,打造吉安健康旅游产业链。

  1、突出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发挥吉安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资源优势和名山秀水的品牌优势,利用中医药特色资源,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休闲有机融合,大力开发具有吉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优先在景点景区设立热敏灸体验馆,建设热敏灸小镇,打造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等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在井冈山、武功山、青原山、玉笥山等地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力争建设1-2个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排名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突出特色医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医疗型健康旅游服务。融合各项资源,选择区位理想、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康养条件齐全、生态环境好的县(市、区),打造涵盖医疗保健、中医药、康体运动、绿色生态、古文化、红色基因、医养结合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多功能的综合型健康旅游目的地。(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

  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以健康体检和疾病治疗为主的综合医疗服务,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健康服务园区。加强“高、精、尖”卫生人才的引进,组建高端医疗团队、特色诊疗服务团队,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医疗旅游机构。(市卫健委)

  3、突出医养结合资源优势,发展医养结合型健康旅游服务。整合闲置医疗资源向医养结合型老年康复护理院建设发展服务转型。依托我市医疗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医疗、养老为主题,开发集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推进智能健康养老应用,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型健康旅游服务业发展。(市卫健委、市工信局)

  4、突出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型健康旅游服务。依托我市生态资源特色优势,强化生态资源的医疗、保健、康养价值,挖掘负氧离子、矿物质等健康功能,开发森林氧吧、矿泉浴、高山瑜伽、森林雾浴和农耕体验等众多健康项目,提供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

  5、突出温泉资源优势,发展温泉疗养型健康旅游服务。发挥我市丰富的温泉资源优势,根据各地温泉水质、功能及环境差异,结合中草药资源功效,以理疗、保健、美容等功能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不同疗养功能的温泉疗养型健康旅游产品。(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

  6、突出健康食材资源优势,发展食疗养生型健康旅游服务。以健康群体、亚健康群体、病症患者为旅游目标市场,将健康饮食与旅游融合,打造吉安特色食疗养生型健康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我市地方特色养生食品、特殊药膳食品等,将健康饮食与我市红色旅游相融合,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化的健康饮食服务。(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

  7、突出我市运动休闲资源优势,发展康体运动型健康旅游服务。以全省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引导,开发攀岩、登山、山地越野、龙舟等健康旅游项目。积极参与或组织开展省内和全市知名赛事,实现赛事旅游与全民健身相融相促。(市教体局)

  8、融合各项资源,发展综合型健康旅游目的`地。选择区位理想、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康养条件比较齐全、生态环境好的地区,打造涵盖医疗保健、中医药、康体运动、绿色生态、古文化、红色基因、温泉、食疗、医养结合于一体的全链条、多功能的综合型健康旅游目的地。(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教体局)

  (五)创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项目)

  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项目)申报工作,推进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项目)建设。参与制定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建设申报标准,推进健康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打造系列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品牌。(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旅局)

  (六)提升健康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健康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于安全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优化和完善“全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健康旅游智能化导航水平,积极参与“互联网+健康旅游”试点工作。推进智慧健康旅游产品研发及其服务技术的创新,激发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旅局)

  三、培育健康旅游消费市场

  (七)加大健康旅游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有关推介平台、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强化健康旅游目的地营销,积极推广推介我市健康旅游产业和产品。在文化和旅游官方网站开设健康旅游专栏及健康旅游信息交流区。(市文广新旅局)

  (八)推进健康旅游服务信息化。按照国家和省里统一部署,参与健康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加强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健康旅游智能化导航水平。(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

  (九)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辖区内相关商业保险公司加强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按规定落实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市卫健委、市发改委)

  四、优化健康旅游发展环境

  (十)科学规划,推进健康旅游持续发展。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按照省统一部署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建设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吉安健康旅游发展研究,探索健康旅游发展理论、模式和路径,指导吉安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

  (十一)推进市场准入和行业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审批条件,精简审批材料,规范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改革审批方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健康旅游产业全链条、全过程的包容、审慎、有效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旅游服务机构及个人从业行为。强化健康旅游产品质量重点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建立适应新生事物特点的科学监管模式,打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促进健康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十二)完善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健康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健康旅游产业土地供给的综合协调,科学规划健康旅游建设项目用地,依法依规强化用地监管,严禁擅自改变用途。支持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医疗保健业、旅游业等相关机构开展健康旅游业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旅游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旅游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性医疗机构。(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发改委)

  (十三)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我市相关高校开设健康旅游相关专业,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健康旅游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医学英语、营销运营等从业人员。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技术及服务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加大健康旅游研究领域的科研投入,深入研究健康旅游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及健康旅游管理等领域。(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

  (十四)推进行业诚信自律建设。鼓励成立健康旅游行业协会,强化行业管理和社会监督,提升行业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互联网+信用+健康旅游”,提升社会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行业自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健康旅游行业自律机制,促进健康旅游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五、保障措施

  (十五)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康旅游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机制,统筹协调健康旅游发展涉及的医疗健康、旅游等方面的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十六)推进试点示范。各部门根据职能牵头实施,推进试点示范建设和申报。选择一批具备良好资源条件、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地方积极性较高的健康旅游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并做好相关申报工作,形成稳定的健康旅游市场。

  (十七)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健康旅游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积极开拓我市健康旅游市场。加强与省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提升我市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大力引进优秀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我市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7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9〕33号)精神,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生态优势,加快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医、康、养、健”产业要素,推进健康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健康产品供给,优化健康服务,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新兴产业,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xx年,健康旅游及紧密关联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3%;建成市级以上健康旅游集聚区5个以上,健康主题小镇3个以上,形成5个以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康旅游品牌。实现特色健康服务与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不断健全,新业态大量涌现,成为国内著名健康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康养胜地。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1、健全养老体系。促进养老与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创新发展“候鸟式”旅游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合理利用闲置宾馆、学校等设施申办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鼓励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向社区延伸,养老机构服务社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化,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丰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推动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完善养老设施。完善市县两级福利院、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福利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全州县老年公寓康养楼、龙胜各族自治县老年公寓怡养楼、市福利院养护楼、桂林市第二福利院、桂林市城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改扩建项目。[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进医养结合。推进不少于3家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试点,发挥互补优势,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出台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流程相关制度,实施“一事通办”审批事项清单。将符合医保协议管理规定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二)重点推进健康旅游产业

  1、丰富健康旅游产品。依托现有的`健康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族健康养生文化,着力打造灵川县、永福县、阳朔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灌阳县、临桂区、雁山区等县(市、区)精品健康旅游线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施完善、品质一流的健康旅游产品。[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推进健康小镇建设。推进永福百寿镇、阳朔兴坪镇养生度假小镇、龙胜龙脊镇、秀峰桃花湾旅游休闲度假区、雁山草坪回族乡、灵川大圩镇等一批养生养老小镇建设(市民政局牵头);推进龙胜温泉、全州炎井温泉、平乐仙家温泉等温泉健康小镇建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推进阳朔运动休闲小镇、桂林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恭城平安乡等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市体育局牵头)。[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健康主题小镇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中各健康主题小镇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单位]

  (三)发展壮大医疗医药产业

  1、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桂林区域医疗中心,重点推进桂林旅游综合医院建设,确保20xx年投入运营;加快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与安全等设施,构建区域性游客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健全医疗急救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急救网络旅游景区景点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发展特色医药产业。以特色中药民族药和医疗器械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桂林喉口类、抗泌尿系统感染等中成药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中药产业,扶持一批壮瑶药材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支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进一步提升崇华中医街服务内涵;充分发挥我市在临床检验设备及配套试剂、超声波洁牙设备等方面的生产研发优势,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生化分析仪、牙周治疗仪、光固化机等优势产品市场,打造桂林智慧医疗产业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四)提升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1、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利用桂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食用菌、罗汉果、芋头、马蹄、果脯、果蔬萃取、速冻菜、脱水菜等产品产业化发展,积极研发一批健康饮品、健康食品等系列产品。(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

  2、支持发展营养膳食。挖掘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开发具有桂林地域特色的药膳、滋补类膳食,加快培育桂林养生功能菜系列,建设一批以健康饮食、食疗养生为主题的餐饮和名店,深度开发便携型桂林米粉等方便食品,打造一批桂林特色营养膳食知名品牌。(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

  (五)培育发展健康运动产业

  1、促进健康运动融合发展。以桂林山水、气候和生态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发户外运动产品、线路及服务,大力发展“健康+体育”产业。办好桂林国际马拉松赛等群众性品牌赛事,完善“一县一品”品牌赛事布局,重点打造环广西公路自行车赛、阳朔攀岩系列赛、荔浦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灌阳全国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等赛事,不断提升赛事等级,推动“健康+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加强绿地、江河堤岸等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加快重点工程和集聚区建设

  1、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在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医疗、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健康运动等领域认真筛选一批健康产业大型项目纳入桂林市重大项目、自治区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对带动性强、投资额度大、示范性好的重大项目,要成立市级或县级指挥部,统筹协调有关工作,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全程跟踪推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各重大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或管委会,其中各重大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或管委会作为项目主体实施单位]

  2、加快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桂林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xx年)》(市政办函〔2017〕13号)部署,大力推进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桂林万福养生休闲旅游区、桂林市琴潭“大龙湾·栖息式”社会化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阳朔兴坪休闲养生度假区、桂林漓东健康养生旅游综合区、罗山湖体育旅游休闲区、桂林生命电子博览园等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牵头单位:各集聚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

  (七)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环境

  1、简化审批手续。全面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实现企业开办“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张网络、一个工作日”,打通企业办证最后一公里,推动建立联审联批制度。切实降低健康产业相关企业成本,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2、强化招商引资。不定期开展有关生物医药、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专题招商,通过项目建设、产业链条合作、参股合资、品牌管理、平台运营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健康产业企业机构。(牵头单位:市投资促进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

  3、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大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宣传报道,宣传推广各类健康产品,营造健康产业发展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桂林日报社、桂林广播电视台)

  (八)落实提供各项政策支持

  1、落实用地保障。将健康产业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地。鼓励将未开发房地产用地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转型用于健康养老项目用地。对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腾退的用地用房,适宜的要优先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内增加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的,可不增收土地价款;若后续调整为营利性养老服务的,应补缴相应土地价款。(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

  2、争取资金支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储备,全力争取中央及自治区的资金支持,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工作,争取普惠养老支持资金。积极开展政银企合作,创新符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利用外资发展我市健康产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金融办)

  3、落实税费优惠。对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企业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机构与公立养老机构同等享受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收费等优惠政策。支持用电量达到要求的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牵头单位:市税务局、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卫生健康委)

  4、加强人才建设。依托桂林现有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和优化相关学科和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医学英语、营销运营等从业人员,为全市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各层次服务人才。加强针对健康医疗服务机构、国际旅行健康咨询机构、旅游服务机构等相关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健康旅游的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技术及服务人才有序流动机制。(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健康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成员单位由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做好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解决我市健康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按照本方案要求,上下联动,狠抓工作落实。

  (二)明确责任分工。牵头部门对分工任务负总责,并指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认真抓好组织协调;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进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其他配合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积极支持,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

  (三)强化督促问效。市健康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对照工作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将年度任务落实情况报市人民政府。对工作扎实、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懈怠、推进不力的要依规严肃处理。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8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扩大就业、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xx〕14号)和《阿坝州健康促进县创建实施方案》(阿州指发〔20xx〕4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州委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依托我县健康服务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打造和延伸产业链,开发健康旅游产品,大力促进健康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xx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1、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康复、护理等服务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全县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等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健康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中医保健、健康养老、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健康评估和健康风险预测水平明显提高,对个人和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升。

  3、大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定位、科学规划,逐步开展健康旅游示范项目、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开发一批蕴含九寨沟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路线,加快九寨沟健康旅游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深度融合。

  4、环境不断优化。引导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行业规范、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群众幸福感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1、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多点”医疗机构新布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新格局。通过错位发展、优化配置,纵深推进医共体建设,形成“一核三带多点”医疗机构新布局,以医共体总医院为核心,建立ICU、介入治疗等新学科,全面提升危急重患者的'救治能力;以第二人民医院、双河镇卫生院、玉瓦乡卫生院为纽带建立医疗卫生次中心,加强慢病、常见病、多发病救治水平,提升旅游应急救治能力;以多点分布为支撑,乡、村卫生机构辐射全县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全面发展中藏医药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推广中藏医药服务。积极开展“治未病”和老年病研究工作,推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服务。支持有资质的中医、民族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推进药材种植业及中药饮片加工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中藏医药保健产业,大力推进中藏医药科技创新,积极研发一批中藏医药养生保健系列产品。

  3、着力构建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室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康复科、民族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功能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康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患者的分级诊疗机制,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建立急性期病人到县级医院就诊,康复期病人回基层诊疗的双向转诊机制,到20xx年底,初步建成以县中藏医院康复医疗科中藏医特色康复服务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治疗室为主,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县、乡、村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服务功能。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院、社区和居民家庭,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做好老年人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健康指标监测和健康信息管理等服务,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在中藏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设置老年病床。

  牵头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责任单位:县科技农牧局、县民政局

  (二)促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

  完善乡、村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结合我县风景名胜区、乡村振兴、宜居县城建设、魅力小镇打造等,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开展具有九寨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例如半程马拉松、藏羌健身锅庄、广场舞等活动。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运动会,创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模式,吸引更多职工参与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严格保证青少年学生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

  牵头单位:县文体旅游局

  责任单位:县级各部门

  (三)塑造健康行为

  加强控烟限酒。加强控烟宣传教育,推行无烟社区、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创建,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烟酒销售监管,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引导合理膳食。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改善居民食盐、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的建设。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培养本土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和护士等,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等心理健康服务。

  牵头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共创健康环境

  将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爱国卫生运动、疾病防控相结合。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公共健康服务设施用地,完善相关公共设施布局和标准,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普及健康理念。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五)落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卫生健康部门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推进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社区、医院、学校、机关、企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发展“健康保健员”“健康指导员”“家庭保健员”等岗位,探索健康管理工作方法和途径,落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任务,为辖区各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支持。

  牵头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六)健康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

  依托现有医疗健康和旅游资源,重点突出各地具有九寨沟特色的系列产品,打造九寨沟健康旅游产业链。

  1、突出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中藏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发挥九寨沟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利用中藏医药特色资源,推动中藏医药与旅游休闲有机融合,大力开发具有九寨沟特色的中藏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康养中心、罗依生态园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中国·九寨刀党参馆、九寨沟国际医养度假(示范)区项目为建设重点,打造以中藏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等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中藏医药健康旅游。

  2、突出医养结合资源优势,发展医养结合型健康旅游服务。整合闲置资源向医养结合型老年康复护理院建设发展服务转型。依托我县“天然氧吧”、自然资源的优势,挖掘负氧离子等健康功能,以候鸟式养老为主题,开发森林氧吧、高山瑜伽、森林雾浴、农耕体验等健康项目,提供睡眠体验、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等特色服务,推进我县医养结合型健康旅游服务业发展。

  3、突出温泉资源优势,发展温泉疗养型健康旅游服务。根据南坪镇温泉水质特色,结合我县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以理疗、保健、美容等功能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不同疗养功能的温泉疗养型健康旅游产品。

  4、突出健康食材资源优势,发展食疗养生型健康旅游服务。以健康群体、亚健康群体、病症患者为旅游目标市场,将健康饮食与旅游融合,打造九寨沟特色食疗养生型健康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我县地方特色养生食品、特殊药膳食品等,将健康饮食与我县旅游相融合,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化的健康饮食服务。

  牵头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责任单位:县科技农牧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商务经济合作局、县文体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九寨沟县实际情况,扩大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规模,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专家智力帮扶实施,健全我县对外合作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在实施多点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工作,鼓励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尤其是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卫生健康局

  (八)加大健康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强化健康旅游目的地营销,积极推广推介我县健康旅游产业和产品。在文化和旅游官方网站开设健康旅游专栏及健康旅游信息交流区。创新开展“健康酒店”评选活动,举办营养膳食、康复服务技能等培训班,鼓励酒店结合道地药材向广大游客提供营养膳食、推拿按摩服务。以提升辖区居民科学健康观、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妇幼健康素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重点内容,在电视、移动媒体和新媒体播放健康公益广告,传播健康素养核心信息,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巡讲,发放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质量和覆盖面。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文体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

  三、保障措施

  (一)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强化政府在健康促进、标准规范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康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机制,统筹协调医疗健康、旅游等方面的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二)健全机制、加强监管。加强健康服务业监管,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加强综合执法、食品药品、卫健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和执法,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落实专项经费预算。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觉开展诚信服务。

  (三)交流合作、开放共赢。加强与健康旅游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积极开拓我县健康旅游市场。加强与省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提升我县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大力引进优秀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我县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9

  为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及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和文旅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局《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7〕30号)及《“健康四川20xx”规划纲要》《四川省康养旅游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四川实际,提出进一步推动健康旅游发展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健康旅游广阔融合发展空间,满足人民健康旅游消费需求,推动健康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四川”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导向、市场驱动。政府加强对健康旅游的规划引导,提高健康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文化传承、持续发展。把健康旅游作为促进四川健康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健康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促进健康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品牌提升。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各地健康旅游发展重点任务,通过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健康旅游领域知名品牌,塑造产品核心价值。

  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试点建设,打造一批以提高供给能力、培育消费市场、优化政策环境为主的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健康旅游品牌典范。继续有序稳步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发挥四川医疗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创建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医疗旅游服务贸易示范区,培育中医康养、口腔、医美等国际医疗旅游品牌及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力争将四川打造成为全国医疗康养旅游目的地。

  到20xx年,全面形成“医、康、养、健、智”五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健康旅游繁荣发展,人民健康及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健康旅游产业强省和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健康旅游发展布局。

  围绕“5+1”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业“4+6”重点产业培育方案,根据“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统筹全省各地健康产业资源,全面优化我省健康旅游产业布局,着眼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突出产业聚集,强化区域协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集群。

  (二)丰富旅游产品升级消费业态。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化配套体系,完善健康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架构,提高旅游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打造多元化旅游消费产品,全面提升健康旅游消费供给。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有机融合、错位衔接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开发高端医疗旅游产品。依托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发展高端医疗、精准医疗、消费医疗,积极打造医疗旅游全产业链,重点开发疑难疾病诊疗、辅助生殖健康、中医保健理疗、整形美容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医疗服务,完善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园区,支持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建设。推动旅游景区与医疗机构合作,将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到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中,帮助游客完成寻名医、挂号及病后康复等一系列整体健康管理,实现“健康管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医疗康养旅游新模式。

  2、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以我省知名森林康养项目、旅游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为载体重点开发森林康养、中西医医疗养生、美食养生、道教养生、藏药浴养、茶道养生、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生、阳光冬暖养生度假、禅养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风景旅游区设置连锁门诊部开展医疗与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体验、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路线品牌建设。持续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推广针灸、推拿、足浴及刮痧等系列化的中医理疗项目。继续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巩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海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务。抢抓我省新冠疫情后健康产业转移升级机遇,构建“研发、生产、治疗、康复、生活、养老”一体的阶梯发展态势。有效整合民族医药与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民间民俗等资源,壮大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3、开发健康文化旅游产品。结合我省丰富的佛、道、长寿、茶道等养生文化,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加速现代中医药发展,推进“三个一批”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业态聚集和旅游服务功能完备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利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等资源,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体验产品,鼓励景区在旅游功能和旅游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通过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景观小品、环境设计、名称意象等方式,形成文化度假旅游氛围,支持各旅游景区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发旅游度假区、养老社区、康养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建设。

  4、开发融合型健康旅游产品。依托我省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及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开发多向融合的综合型健康旅游产品。鼓励健康旅游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体育运动等有效融合,创作一批健康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与科技、教育结合,支持国家级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开展中医药健康研学旅游,鼓励我省生物技术等机构开展公益性研学旅游活动、企业开展科技旅游。支持康养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与体育相结合,抢救、挖掘和弘扬具有四川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

  (三)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成型。

  1、做强产业发展载体。指导地方依托当地药材资源、制造产业、医疗服务、科技研发等优势,以健康旅游为统筹,以产业融合为特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实施景观化工程,完善旅游功能,形成一批国家(省)级健康旅游品牌。

  2、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深度挖掘我省历史名医文化、藏羌彝医药文化、彭祖长寿文化及道教、佛教等养生文化,开发中医药观光、文化体验、特色医疗、疗养康复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在继承“道教养生、佛教养生、长寿文化、阳光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基础上开发“日光、水疗、地热、温泉”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鼓励旅行社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及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通过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合理发展健康乡村旅游。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满足更多游客对新时代旅游的需求。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名企、名品、名牌、名区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品牌营销,支持健康旅游景点在农业、旅游、卫生等多领域申报创建品牌,支持品牌中医药健康企业在制备工艺、临床用途及包装等多方面申请国内外专利。鼓励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与认证。以名优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生产企业为核心和支点,将企业名牌驱动和区域品牌打造结合起来,构建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团队开展朝向旅游应用的源头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健康旅游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健康旅游发展模式。

  1、创新融合发展模式。鼓励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引入“治未病”新业态,发挥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的服务技术指导作用,对景区“治未病”服务进行推广、培训等。鼓励兴办养生保健机构,鼓励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与景区合作。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景区医疗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合作。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景区开办中医传承工作室、门诊部及诊所。

  2、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放大我省健康产业转移升级机遇,协调具备条件的市(州)承接部分行业,构建“治疗、康复、生活、康养”的健康旅游阶梯发展新态势。鼓励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华老字号名店、博物馆等依托品牌优势发展旅游,鼓励医疗机构自主经营健康旅游项目,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旅游景区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开展全权委托管理、特许经营、加盟经营、协助管理、投资参股管理等多元经营管理模式。

  3、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将健康旅游列为全省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工作重点,积极运用现代媒体营销、中介机构宣传、举办或参加健康旅游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我省国际知名健康旅游目的地形象。探索举办四川康养旅游文化节,策划“四川十佳康养旅游地”评选、“四川康养旅游免费体验者”等活动。探索发布康养旅游指数,有效引导游客消费。

  (五)培养健康旅游人才队伍。

  加强健康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开展梯度培养模式,职业化培养健康旅游高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有效充实健康旅游发展的内涵,提升新时期健康旅游发展水平。依托省内著名的医疗、教育机构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和后备支持,打造全国健康旅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我省高层次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药院校等优质资源,组建跨学科、专业化的四川中医药健康旅游专家人才库,支持旅游院校与中医药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依托健康四川行动推进委员会,建立四川省健康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品牌培育、政策研究,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各市(州)要强化部门协作,齐抓共促,共同推动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联合文旅厅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选择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布局科学合理,聚集到达一定规模并具备区域特色优势,地方政府资源高度支持的地域,打造一批典型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探索形成一批健康旅游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三)建立投融资引导机制。

  建立健康旅游项目库,筛选确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省级现有资金渠道扶持全省重大健康旅游项目。加大健康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政府扶持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健康旅游开发建设,建立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健康旅游在建项目动态管理,确保落地见效,为投资长期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四)健全政策标准体系。

  强化政策研究,加大对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市场准入和行业规范建设,制定出台健全健康旅游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逐步建立一套“1+N+M”(“1”指健康旅游,“N”指医疗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旅游、温泉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M”指按摩、足浴、针灸等)标准体系,指导规范各类健康旅游活动,开展统计监测,不断提升我省健康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12-1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05-2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9篇)12-1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12-1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9篇12-1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通用9篇)12-1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通用9篇12-17

健康旅游项目实施方案(必备9篇)05-27

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12-17

(集合)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11-08